欢迎访问《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欧洲新能源汽车现状与发展趋势
    汪善进, 程远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21, 12 (2): 135-149.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21.02.001
    摘要1231)   HTML102)    PDF (1247KB)(6692)   

    该文介绍了欧洲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内容涉及欧洲汽车市场、欧盟的碳排放法规、欧洲各国政府的新能源推动政策、欧洲车企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和技术路线。尽管欧洲各大车企的新能源汽车长远目标不同,但因为他们必须遵循相同的CO2排放法规,短期内的技术路线大同小异,即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合动力齐头并进。动力电池方面,欧洲车企都采用三元锂电池技术;纯电动驱动系统方面,欧洲车企基本都采用驱动电机加单速减速器的配置方式;混合动力方面,欧洲车企的选择以并联结构为主,既有利于优化能量传递效率,丰富工作模式,又能充分发挥欧洲车企在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方面的传统优势。值得一提的是,混合动力专用变速箱(DHT)技术已经在欧洲成功上市。这种技术更能充分发挥电气化动力总成的优势,正在形成发展潮流。欧盟严格的CO2排放法规是保证新能源汽车在未来几十年里持续发展的最大推手。欧洲在传统汽车技术、生产、销售方面的雄厚实力也正在变成其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强大优势。预计在未来的10年里,欧洲的新能源汽车份额将会持续而稳定地增长,2040年前新能源汽车将主导欧洲市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重型车下阶段排放法规基本思路与发展趋势
    景晓军, 任烁今, 汪晓伟, 李腾腾, 方茂东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23, 14 (2): 133-156.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23.02.001
    录用日期: 2022-11-29
    预出版日期: 2023-04-27
    摘要327)   HTML12)    PDF (3351KB)(738)   

    在机动车污染治理不断加强和车辆动力持续电动化的趋势和背景下,近年来,世界多国正在讨论“禁燃令”,同时更严苛的排放法规陆续出台,这甚至已经关系到传统内燃机(ICE)动力的存亡问题。然而,由于运力和行驶距离需求,内燃机将仍然是重型商用车的主要动力形式。目前,欧盟、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空气资源委员会(CARB)和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均发布了新的重型车排放法规,中国也已经启动国七排放标准的研究工作。该文从尾气排放、实际道路测试、温室气体排放、车载诊断 (OBD)和远程监控、非尾气排放以及耐久要求等6个方面对比分析了目前欧美重型车和发动机下阶段排放法规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阐明了各标准的具体要求,并指出了可能的技术路线,旨在为重型车和发动机行业及时应对排放标准升级和相关前瞻性研究提供借鉴。研究表明,重型车未来排放标准具有5大发展趋势:尾气排放测试向多种污染物超低排放发展,在有可能成为最终一代排放法规的情况下,下阶段排放法规需要考虑长期减排方案;更加注重车辆实际道路、低负荷、怠速和冷启动排放;加强温室气体和常规气体排放协同控制;通过远程大数据的方式实现在用车排放的高效监控;增加制动和轮胎磨损等非尾气排放的考核。总之,重型车下阶段排放标准将在排放物种类、排放测试方法及排放监控手段等方面融入新方法新理念,以不断推动重型车向清洁环保高效的目标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动紧急制动(AEB)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何 仁,冯海鹏
    JASE    2019, 10 (1): 1-15.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19.01.001
    摘要742)      PDF (1599KB)(2583)   

           为了促进汽车自动紧急制动(AEB)技术朝着更加安全与高效的方向发展,该文从AEB系统的工作原理、发展历程、应用现状、法规标准等方面,综述了AEB 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与AEB系统综合性能密切相关的关键技术,包括AEB系统避撞策略、制动执行机构和环境感知机构。研究表明: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能够有效避免或者缓解追尾碰撞,可提高车辆主动安全性能;受制于目前制动执行技术和前端感知技术水平,AEB系统无法实现汽车在更高车速范围以及更复杂多交通场景下的完全避撞。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未来研究的重点在于:复杂多交通场景下避撞策略综合性能优化;基于更快响应时间目标的制动执行机构研发;危险行驶工况下与多种主动安全技术的深度融合及协调控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缸内直喷氢燃料内燃机技术发展及趋势
    孙柏刚, 包凌志, 罗庆贺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21, 12 (3): 265-278.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21.03.001
    摘要927)   HTML55)    PDF (1487KB)(801)   

    氢能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最佳能源形式,也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氢内燃机具有零碳排放、高效率、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显著优势,成为氢能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缸内直喷氢内燃机可有效抑制回火,并显著提高功率密度,是氢内燃机近阶段的发展热点,引发了国内外汽车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高度关注。该文系统总结了各类氢内燃机的优缺点以及相关直喷氢内燃机的技术途径及其达到的技术指标,采用废气涡轮增压可使氢内燃机的功率密度达到80 kW/L,采用高压缩比、稀薄燃烧可使有效热效率提升至42% ~ 45%,采用废气再循环技术等可使氢内燃机的唯一污染物NOx降低至0.5 g/kWh,并具有达到近零排放的潜力。该文也针对下一代缸内直喷氢内燃机所带来的新问题,从混合气形成、燃烧特性、燃烧模式、有效热效率提升、NOx控制方法及后处理器等技术角度分析了开发现状及技术水平,探讨了近零排放条件下有效热效率达到50%的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安全气囊展开的三种数值模拟方法的对比
    车凯凯,王美松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13, 4 (3): 250-256.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13.03.009
    摘要1483)      PDF (6916KB)(2534)   
    在安全气囊实际开发中,利用仿真技术可降试验成本,缩短开发周期。针对控制体积法(CV)、
    任意Lagrange-Euler 法(ALE)和粒子法(CPM)3 种模拟方法,该文对比了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给出了各方法的理论模型以及有限元建模方法;结合某车型驾驶员侧折叠气囊,仿真对比了各方法的
    展开效果、温度、压力分布等主要参数。结果表明:CV 法更适用于在位情况下的气囊仿真分析;而
    ALE 法和CPM 法可分析离位情况下气囊流场分布,且在气囊展开初期可考虑到气流效应对乘员的影响。
    该研究结果可为对气囊仿真方法的选择及气囊设计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碳中和背景下内燃机低碳和零碳技术路径及关键技术
    帅石金, 王志, 马骁, 徐宏明, 何鑫, 王建昕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21, 12 (4): 417-439.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21.04.001
    摘要5019)   HTML627)    PDF (4021KB)(3463)   

    自2020年9月中国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2016年签署的《巴黎协定》控制全球气温上升幅度及采取碳中和政策和行动进入加速期。内燃机作为量大面广的道路、非道路移动机械和国防装备主导动力,在近中期肩负节能减排重要使命的同时,也面临着未来如何实现碳中和的巨大挑战和重要机遇。本文在分析欧、美、日、中等主要地区和国家碳中和政策和行动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述了内燃机近中期低碳和中远期零碳的两条技术路径及其可行性,以及内燃机使用生物质燃料、绿氢、绿氨和绿电合成液体燃料(e-fuel)等碳中和燃料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旨在为内燃机的未来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现有研究表明:内燃机作为一种高效高功率密度的燃料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热力机,通过与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结合仍有较大的节能提升空间;内燃机相比氢燃料电池动力,产业链更完整,技术成熟度更高,成本更低,未来通过燃用碳中和燃料的新能源内燃机,仍可以在重型卡车、工程机械、船舶、航空等大型动力装备以及混合动力系统中得到大规模应用,促进中国能源和交通领域早日实现碳中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应变率下高强钢的塑性力学行为及本构模型
    赖兴华,尹斌
    JASE    2017, 08 (02): 157-163.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17.02.007
    摘要215)      PDF (2001KB)(2074)   

    针对高强汽车板具有的应变率效应,研究了应变率相关模型的适用性。基于液压伺服高速拉伸试验机,对低合金高强度冷轧钢 HC340LA 进行了中高应变率(0.1~500 s -1 )拉伸试验。使用动态显示非线性有限元 LS-DYNA 软件进行了高强钢动态拉伸模拟,对比分析了Johnson-Cook, CowperSymonds 等本构模型对高强钢应变率效应和塑性硬化行为的表征结果。研究表明:与Johnson-Cook, Cowper-Symonds 等本构模型相比,使用 Swift-Hockett-Sherby 加权硬化本构能更准确描述高强钢的塑性流动力学行为,使用应变率内插法可以更准确模拟高强钢的应变率效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面向智能车辆的EMB系统功能安全分析及应用设计
    程洁, 郑凯, 秦嘉, 吴晓东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23, 14 (1): 69-79.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23.01.009
    摘要86)   HTML5)    PDF (2500KB)(393)   

    为提高电子机械制动(EMB)系统的可靠性,基于ISO 26262标准,开展EMB系统功能安全分析及设计。面向智能驾驶车辆,进行相关项定义;应用危害分析和风险评估(HARA)方法论,得到汽车安全完整性等级(ASIL)和系统安全目标,并建立系统安全机制,通过故障树(FTA)模型进行安全验证,实现安全目标的逐层分解;基于EMB系统安全机制搭建失效控制模块,设计制动力重构算法并利用联合仿真模型进行系统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设计方案同时满足应用于智能车辆的EMB系统的功能需求和安全需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电动汽车混合驱动与混合制动系统——现状及展望
    张俊智,吕 辰,李禹橦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14, 5 (03): 209-223.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14.03.001
    摘要736)      PDF (2350KB)(2826)   

    各种电动汽车(EV) 的混合驱动与混合制动的性能严重地影响着车辆的节能及安全。本文从
    参数匹配优化、耦合能量管理、动态协调控制等方面,综述了混合驱制动系统全球最新研发进展,
    提炼了本质科学问题与共性技术体系。为了提升电动汽车性能,在混合驱制动系统研发方面需进一步
    解决的是:优化面向整车动力学过程中的系统参数匹配;构建电动汽车运行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后
    者可提供多源双向驱制动能量在线优化的管理平台;探索极端工况下系统的动态特性、耦合机理 和
    面向动态过程的协调控制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智能汽车决策中的驾驶行为语义解析关键技术
    李国法,陈耀昱,吕辰, 陶达,曹东璞,成波
    JASE    2019, 10 (4): 391-412.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19.04.001
    摘要440)      PDF (1772KB)(1223)   
    实现对驾驶行为语义的精准解析是进一步提升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化水平的核心技术之一。该 文总结了驾驶行为研究的体系架构;回顾了驾驶行为语义解析发展的 4 个阶段,包括跟驰及换道模型 建立、驾驶模式离线辨识、驾驶模式及意图在线监测、基于无监督学习的语义解析;介绍了4 项驾驶 行为语义解析关键技术(驾驶模式辨识及预测、驾驶行为智能决策、驾驶风格辨识、驾驶行为语义分 割)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可应用于智能汽车技术研发的语义解析学习算法,包括 Bayes网络、 隐Markov 模型、深度神经网络、强化学习等;讨论了驾驶行为语义解析技术在智能驾驶中驾驶辅助、 智能决策、路径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汽车安全多领域融合的研究与展望
    杨帅, 张金换, 钱占伟, 崔东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22, 13 (1): 29-47.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22.01.002
    摘要590)   HTML31)    PDF (4732KB)(775)   

    该文提出了一种多域融合安全的概念及基本框架,论述了多个安全领域的发展状况及其之间的关联关系。以人的安全为核心,研究了被动安全技术、新能源安全技术、主动安全技术及其相关的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等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安全技术领域之间的融合关系,特别是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的两条融合路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趋势。将汽车不同安全技术视为一个整体,研究各种技术之间的关系和融合方式,对于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和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能源汽车节能规划与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孙超, 刘波, 孙逢春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22, 13 (4): 593-616.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22.04.001
    摘要260)   HTML60)    PDF (2764KB)(559)   

    通过车辆的运动规划与控制提升新能源汽车的节能效果,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聚焦的关键研究热点。该文总结了新能源汽车节能规划与控制技术的最新研究现状,分析了节能路径规划(eco-routing)、节能车速规划(eco-driving)、节能充电规划(eco-charging)、能量管理(energy management)和同时涉及以上多个领域的多任务优化技术。研究发现:虽然当前新能源汽车节能规划与控制技术已经取得了可观的研究进展,但在动态或随机交通行为场景下求解困难,综合考虑路径、速度和充电等深度关联行为的集成与协同优化仍需要探索,高价值的研究成果也有待从实验验证走向产业应用。今后新能源汽车节能规划与控制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1)考虑环境时变性和行为随机性的新问题;2)运用先进预测和高效求解等手段的新算法;3)系统解决多车多任务多维度问题的新方法;4)在真实场景下可复制推广的新应用。研究和解决以上问题对实现更高水平的新能源汽车节能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欧洲汽车动力系统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徐宏明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24, 15 (2): 137-153.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24.02.001
    摘要23)   HTML1)    PDF (3142KB)(33)   

    当前,全球能源结构处在变革时期,低碳和零碳化是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所有经济运行和规划活动中的重中之重。汽车动力系统的能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始于轻型车的电动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总体方向,而氢时代在到来之前面临各种技术和非技术类等诸多问题的挑战。电动化带来的一个更为广泛应用的新技术是人工智能(AI),从而使得汽车动力系统逐步突破传统设计方法的局限得以适应更加复杂的环境条件并获得高效率。该文介绍欧洲汽车动力系统电动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针对欧盟正在考虑中的电力合成燃料等问题并结合动力系统智能化等发展趋势,对欧洲汽车技术领域在2035年前的研发动向作出相关思考以及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中国汽车-行人事故数据的老龄人与青壮年行人损伤特征对比分析
    刘贽, 林淼, 代兵, 王文霞, 孟庆南, 莫富灏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24, 15 (2): 154-160.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24.02.002
    摘要18)   HTML0)    PDF (1260KB)(32)   

    为明确老龄与青壮年行人事故损伤特征及损伤风险之间的差异并为行人碰撞安全法规提升提供理论基础,对中国交通事故深度调查(CIDAS)数据库中提取的496例老龄行人和431例青壮年行人事故样本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老龄与青壮年行人损伤部位分布及具体部位损伤类型的异同;建立了基于车辆碰撞速度的老龄与青壮年行人头部AIS3+、胸部AIS3+及下肢AIS2+的损伤风险曲线。结果表明:老龄与青壮年行人胸部损伤比例差异高达20.9%;在40 km/h碰撞车速时,2类行人头部、胸部和下肢损伤风险差异分别为38.9%,39%、21.2%。因此,中国行人碰撞安全法规的提升可差异性考虑老龄人与青壮年行人的测试方法或损伤准则,尤为必要考虑纳入汽车-老龄人胸部碰撞测试评价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 SAE J2114 翻滚试验的 THUMS 人体模型损伤研究
    胡远志,何恩泽
    JASE    2017, 08 (02): 128-135.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17.02.003
    摘要145)      PDF (1864KB)(647)   

    研究了台车翻滚试验中驾驶员侧人体动态响应,再现无约束状态下人体头部、颈部真实损伤情况。基于 THUMS 人体模型进行人体损伤模拟,运用 LS-DYNA 有限元仿真方法,在 Ford Explorer 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整车翻滚模型,将仿真结果与碰撞测试数据库中 SAE J2114 某台车翻滚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前 1.1 s 内,驾驶员颅骨和颈椎骨折风险较小,但是颅脑有损伤的可能性。因此,该模型能反映实际翻滚事故中的乘员损伤趋势和车辆碰撞特性。而且利用 THUMS人体模型能模拟乘员的运动响应,可直观地描述人体的受伤部位,但是 Hybrid Ⅲ 50% 男性假人颈部不能如实反映人体在翻滚中动态响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电价在风能和太阳能装机容量较高的国家会更高吗?(2019年数据)
    Gautam Kalghatgi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21, 12 (1): 79-83.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21.01.008
    摘要269)   HTML37)    PDF (481KB)(667)   

    该文将欧洲、亚洲和美洲20个不同国家的国内电价(P)与2019年的总发电量、装机容量以及风能和太阳能提供的实际能源(间歇型能源,VER)的各种组合进行比较,发现各国国内电价与间歇型能源的人均装机容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比过去报道的在欧洲的关系要弱一些。与各国国内电价相关性最强的是风和太阳能在额定容量下连续工作的最大可用能量与实际总发电量的比值,其R2值为0.71。各种相关性表明,尽管可能还有其他政策上的选择,但通过使用其他无CO2的能源或用更高的容量因子获得更高效的间歇型能源以减少间歇型能源提供的电力比例,可以缓解可变可再生能源对各国国内电价的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搭配低温散热器的PHEV电池冷却系统的节能效果
    雍安姣, 项阳, 付永宏, 汪爽, 郭廷, 王勇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22, 13 (4): 796-803.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22.04.021
    摘要57)   HTML8)    PDF (2524KB)(311)   

    评价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搭配电池低温散热器(LTR)的节能效果与投入成本。设计了配备LTR与不配备LTR的2种电池冷却架构及其控制逻辑,提出了通勤、差旅、郊游3种用户实际行车工况,分析了这2种电池冷却架构单一用户工况收益以及中国大陆典型城市年均节能量,对比了这2种电池冷却架构的性价比。结果表明:单一用户低负荷行车工况下,搭配电池低温散热器LTR具备收益的工作区间为24~27 ℃。在所讨论的用车频率下,配搭配电池低温散热器的电池冷却系统的年收益低于3.14元,这与其成本投入不匹配。建议取消在PHEV上电池冷却系统的LTR。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车用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章俊良, 程明, 罗夏爽, 李慧媛, 罗柳轩, 程晓静, 闫晓晖, 沈水云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22, 13 (1): 1-28.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22.01.001
    摘要748)   HTML107)    PDF (8210KB)(1045)   

    “双碳”政策大大推动了氢能的发展,而燃料电池作为氢能利用的最佳方式,迎来了新一轮的研究与产业热潮,尤其是商业化较为成熟的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引发了众多关注。膜电极(MEA)和双极板(BPP)是PEMFC电堆的两大核心部件,决定了电堆的性能和成本。水热管理和低温启动技术对于电堆性能的实现和实际应用的推广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全面深入地阐述了车用PEMFC膜电极、双极板、水热管理、低温启动等技术对电堆性能、寿命和成本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指出各项技术的发展趋势。除此之外,车用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短期将围绕公共交通以及重型商用车等大型车辆开展,而乘用车对电堆的功率密度和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线选择与实践进展
    王贺武, 欧阳明高, 李建秋, 杨福源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22, 13 (2): 211-224.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22.02.001
    摘要1488)   HTML453)    PDF (4067KB)(618)   

    中国在2016年制定了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路线图,规划了2020、2025和2030年的里程碑,并在随后的5年开展了进一步的技术研发和区域性示范推广应用,在2022北京冬奥会大规模使用了氢燃料电池汽车;2020年又对路线图和里程碑进行了修订,时间节点延展到2035年。该文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全面回顾,并总结了代表性的进展。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和基础设置规模以及燃料电池系统和燃料电池堆关键性能技术指标超过2020年预期,部分接近2025年里程碑;在以张家口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寒冷区域,绿氢的制储运加注和氢燃料电池的推广应用取得了具有可借鉴性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可结合京津冀和河北省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区的具体情况,开展氢燃料电池重型卡车的推广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电动汽车与清洁能源融合发展技术研究与展望
    朱明, 季金华, 金盛, 季毓婷, 别一鸣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24, 15 (1): 1-19.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24.01.001
    录用日期: 2024-01-28
    预出版日期: 2024-02-29
    摘要127)   HTML21)    PDF (2593KB)(97)   

    以光电、风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发电技术可为电动汽车提供清洁的电力供给,减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助力交通领域“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因此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为了推动交能融合技术的应用,明确相关研究中的关键问题,该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过去10年在电动汽车与清洁能源融合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二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其次,将已有研究成果分为公路环境与城市道路环境两类,分别从电网、充电站、车辆3个层面归纳了当前电动汽车与清洁能源融合技术的研究成果;最后,考虑到清洁能源发电以及电动汽车充电存在较强的随机波动,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加强公共领域交能融合发展、构建多种互补型清洁能源发电策略、建立“源—网—荷—储”集成优化技术、强化分布式微电网能源自洽调度、加强无线光伏充电公路运营管理等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NAIS 数据库中视频信息的人—车碰撞事故特征分析
    曹毅,周华,肖凌云,胡文浩,王琰,李平飞,谭正平,曲现国,罗俊任
    JASE    2020, 11 (1): 44-52.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20.01.004
    摘要272)      PDF (2728KB)(366)   
    选取中国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数据库中 51例包含视频的人—车碰撞事故,进 行了特征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人—车碰撞危险场景、碰撞前人—车相对位置、行人碰撞运动响应、人— 车碰撞包络线分布、头部落点分布等。结果表明:提取的10 种场景,基本覆盖了各种人—车碰撞事 故工况;对行人的探测,视场角(FoV)比探测距离更重要;轿车易导致行人正向旋转,单厢车易导致 行人负向旋转;人—车碰撞包络线(WAD)主要集中在车辆两侧;致命伤的头部落点主要集中在前风窗 玻璃下半部分、左右侧中部以及 A柱附近。因此,基于碰撞视频信息可提高人—车碰撞事故特征分 析的准确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活性低辛烷值汽油压燃着火特性与表征燃料构建
    果泽先, 王步宇, 王博远, 张启航, 蔡开源, 王志, 帅石金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22, 13 (4): 778-784.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22.04.019
    摘要118)   HTML4)    PDF (2012KB)(106)   

    为了解析汽油压燃(GCI)模式的燃烧排放特性,针对一种高活性低辛烷值汽油(HRG)开展了表征燃料设计研究。基于快速压缩机(RCM)平台,在有效温度690~920 K内,对该汽油燃料进行着火滞燃期试验;基于Chemkin软件对正庚烷/异辛烷(PRF)、正庚烷/异辛烷/甲苯(TRF)以及异己烷/正庚烷/异辛烷/甲苯(iso-HS)等3种表征燃料的滞燃期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与PRF及TRF相比,iso-HS呈现出更加显著的负温度系数(NTC)现象,且随着异己烷含量的提高,其负温度系数区域滞燃期变化幅度近似线性提高;组成为(按摩尔分数计)49.63%异己烷、18.30%异辛烷、26.29%正庚烷及5.78%甲苯的表征燃料iso-HS2具有更好的表征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纯电动车两挡自动变速器的研发(英文)
    黄伟, 王耀南, 冯坤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11, 2 (1): 72-76.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11.01.011
    摘要2422)      PDF (2155KB)(2743)   
    为了改善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性能,开发一种用于纯电动运动多功能汽车的两级自动变速器。应用速比选择原则、换挡控制策略,研究其对于整车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两挡自动变速器可降低对电机最大转矩和最高转速的需求,减少机械传动噪音,降低变速器输入转速,优化电机的工作转速区间,提高动力传动系统效率。台架试验表明:采用电机主动同步控制技术,在挡位切换过程中能减少动力中断时间,获得较好的换挡品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燃烧模式下掺氨发动机试验研究
    刘尚, 蔡开源, 刘伟, 王巍, 赵自庆, 张日东, 张启航, 马骁, 王志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22, 13 (1): 142-148.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22.01.014
    摘要206)   HTML10)    PDF (2593KB)(376)   

    氨(NH3)作为一种无碳、低成本、来源广的氢载体燃料,在未来碳中和内燃机研发中将起到重要作用。该文在快速压缩机、高压缩比汽油机和柴油机平台,系统对比研究了氨气掺混对火焰传播、均质压燃、均质引燃3种燃烧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 氨气压燃着火过程在燃烧室中呈现顺序自燃特征,点燃模式下氨的火焰传播速度仅为0.66 m/s。氨是良好的爆震抑制剂。在汽油机中,掺混少量氨气即可起到爆震抑制和燃烧相位优化的作用,指示热效率提高1.2%,但氨气掺混比例过高时,燃烧持续期增加,热效率反而降低;掺混氨气后NOx排放增加,但在试验工况下,其与掺混比例无明显相关性。在柴油机中,掺混氨气使得燃烧放热滞后,燃烧持续期增大;随着NH3掺混比增加,有效热效率和NOx排放降低,CO排放增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深度神经网络的关键技术及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
    李升波, 关 阳,侯 廉,高洪波,段京良,梁 爽,汪 玉,成 波,李克强,任 伟,李 骏
    JASE    2019, 10 (2): 119-145.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19.02.001
    摘要674)      PDF (2819KB)(2622)   

            智能化是汽车的三大变革技术之一,深度学习具有拟合能力优、表征能力强和适用范围广的 特点,是进一步提升汽车智能性的重要途径。该文系统性总结了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深度神经网络 (DNN)技术,包括发展历史、主流算法以及感知、决策与控制技术应用。 回顾了神经网络的历史及现状, 总结DNN的“神经元-层-网络”3级结构,重点介绍卷积网络和循环网络的特点以及代表性模型; 阐述了以反向传播(BP)为核心的深度网络训练算法,列举用于深度学习的常用数据集与开源框架,概 括了网络计算平台和模型优化设计技术;讨论DNN在自动驾驶汽车的环境感知、自主决策和运动控 制3大方向的应用现状及其优缺点,具体包括物体检测和语义分割、分层式和端到端决策、汽车纵 横向运动控制等;针对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DNN技术,指明了不同问题的适用方法以及关键问题的 未来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电化学阻抗谱的锂离子电池析锂检测方法
    董鹏, 张剑波, 王震坡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21, 12 (4): 570-579.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21.04.016
    摘要542)   HTML47)    PDF (1843KB)(477)   

    根据无析锂和析锂锂离子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电化学阻抗谱变化趋势,应用等效电路模型分别拟合电化学阻抗谱中的Ohm阻抗和固体-电解液界面阻抗,提出了EIS-Ohm法和EIS-SEI法,利用扫描电镜和化学方法对析锂检测方法进行了验证。随着温度升高,析锂电池的电化学阻抗谱中的Ohm阻抗先增大后减小,固体-电解液界面阻抗变化较小;扫描电镜观察和化学方法确定了电池电极表面析出锂金属形貌和化学变化特性。结合电池工作温度 (-10~60 ℃) 和检测时间 (> 21 min),讨论了2种析锂检测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基于电化学阻抗谱开发的2种检测方法能够清晰地判断电池发生析锂现象,这一快速、非解体检测方法对电池寿命和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双碳目标下商用车动力传动系统技术特征与展望
    徐向阳, 赵俊玮, 董鹏, 王书翰, 刘艳芳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23, 14 (4): 395-412.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23.04.001
    摘要206)   HTML22)    PDF (4252KB)(462)   

    商用车是道路运输的重要力量和碳排放大户,实现商用车绿色转型发展是推动汽车产业快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突破点。然而,政策驱动和市场需求对商用车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尤其是动力传动系统呈现出多种技术路线并存的发展局面。该文针对传统燃油、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商用车等采用不同动力来源方式下的中重卡、轻微卡和皮卡、客车等应用场景,对不同动力传动系统技术特征、产品谱系、场景适用性以及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对商用车动力传动系统技术发展提出新的展望,以期为商用车动力传动系统技术路径选择和技术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车用动力电池系统的关键技术与学科前沿
    张剑波, 卢兰光, 李哲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12, 3 (2): 87-104.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12.02.001
    摘要3000)      PDF (2451KB)(7262)   
    车用动力电池系统在性能、成本、寿命、安全性上的局限是制约电动汽车走向普及的瓶颈。
    该文对42 款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系统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整理出并综述了四大关键技术:电池组配
    技术、热管理技术、电能管理技术、安全保障技术。提炼出这些关键技术的两个基础科学问题:1)
    多约束、多尺度产热积层体复合系统的产热、传热、散热规律; 2)非线性、时变、非均一多个体混
    联电池系统的建模、辨识及控制理论。展望了车用电池系统的智能化、网络化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市电动公交车辆运营管理:综述与展望
    曲小波, 刘亚君, 陈雨薇, 别一鸣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22, 13 (3): 407-420.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22.03.001
    摘要313)   HTML27)    PDF (1985KB)(300)   

    随着公交车辆电动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电动公交车保有量迅速增加,已经成为中国城市规模最大的公交车型。科学的电动公交车辆运营管理对于降低公交系统碳排放以及公交企业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中国和主要西方国家的电动公交车辆发展历程,总结了当前实际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电动公交车辆运营管理的框架体系,从运行能耗估计、车辆调度、节能驾驶、系统资源配置以及效益评价等5个方面对当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并对最新的运营管理技术与方法进行了梳理;系统总结了当前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电动公交系统线网规划、基于实际数据的电池寿命估计、智能化排班技术、引入新型供电与充电模式等4个方面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三维光线投射算法的全车太阳辐照度的细致分析
    龚友康, 许盛之, 王丽朝, 宁静, 马勍, 徐雨濛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23, 14 (5): 628-636.   doi:10.3969/j.issn.1674-8484.2023.05.012.012
    摘要20)   HTML2)    PDF (2053KB)(78)   

    车载集成光伏可有效减少汽车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推动可持续交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评估汽车全车的太阳能资源以及优化车上集成光伏系统的设计,该文分析了全车的辐照度,并计算出汽车的全年累计辐射。基于其三角网格面模型,依据Kasten晴空模型计算得到静态车辆特定时刻和位置的水平面辐射,利用三维空间中的光线投射算法分析倾斜面上的直射辐射,结合Perez模型计算其散射辐射,获得每个三角形网格上的总辐射,得出全车的辐照度分布;并计算分析了车辆在不同地区、不同行驶情况下所受到的辐射能量情况,以便为车载高效光伏系统的精细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汽车各部分所受辐照度差异较大,引擎盖、车顶、前后挡风玻璃、左右侧车身以及车窗各部分的全年累计辐射差别为15.8%~42.5%;全年汽车全车的平均辐射能量约为水平面的75%,且在汽车处于不同朝向时的辐射能量差异不超过5%。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